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中国四大石窟齐名。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